对牧区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10-06-16 Tag: 点击:

近年来,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扶持“三农”的政策,对解决“三农”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已见到实效。这些补贴是按项目实施补贴的,有的农户项目多补贴资金也多,有的项目少补贴资金也少,但农民累计人均近1000元。有了这些补贴即使在这样的大灾之年,农民生活有了保障,农村总体上比较平稳。但是因为这些补贴针对性很强,牧民享受不上,如粮食直补、农资综合补贴是以计税耕地补,牧民没有耕地不种粮无法享受补贴,退耕还林草是退下耕地栽上树给补贴,而牧区没有耕地可退享受不上;良种补贴是按作物品种如玉米、小麦、水稻、马铃薯,牧民不种粮也享受不上;公益林补偿金,有公益林的给补贴;农业保险补贴,像玉米、油料等农作物受灾后给赔偿费;还有奶牛补贴、能繁母猪补贴、现代农业补贴等等,这些都是对农民的补贴,牧民享受不上。对牧区的补贴只有两项,一是退牧还草工程,该项目2008年底已全部实施完毕。二是农机补贴,适用于牧业生产的机型很少,仅有购买小四轮拖拉机才能享受补贴,其他享受不上。此外,对牧民原有的优惠政策由于体制变革也没有了,如牧民原来吃的是国家供应粮,现在也取消了。近几年,生产性的投资,如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建设,节水灌溉的喷灌圈建设,测土配方施肥等都在农区,牧区没有。

近年来与农区相比牧区的问题更加突出。牧区人口逐年增加,牧民养的牲畜也在增加,再加上其它自然灾害,草原严重退化沙化,牧民收入增长缓慢。内蒙古中西部牧区降雨量在150-300毫米,在这一区域,草原保护好就是草原,保护不好就会变成沙漠甚至是戈壁,一旦把草原表层的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了,草原就失去生产能力,牧民就失去生存条件。内蒙古中部草原是首都北京,乃至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,本身生态环境极为脆弱,上世纪90年代比50年代10年平均降水量减少50毫米,保护草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。保护草原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,但关键是靠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,要充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,对牧民要多给予,少索取,加大政策性补贴,增加牧民收入,解决牧民贫穷的问题,体现民族地区的优越性。这样才能提升牧民保护草场的能力,充分发挥牧民保护草原主力军的作用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按照抓住关键、便于操作、政府能负担、补贴起作用的原则,就促进牧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提四条建议:

一、实行草畜平衡补贴。对草场饲养的牲畜在适宜载畜量内的牧民,按每人900元的标准直接补贴到牧户,超载的不补(今年由于牧区旱灾严重,可先把这笔资金按2008年底的在册人口发放救灾)。这个数字参照四子王旗实施退牧还草项目5年补贴11880万元,平均每年补2376万元,考虑到草场二轮承包基本上是一轮承包的延续,现在好多人没有分到草场,所以要按人补贴资金,全市2.7万牧民,需补贴资金2430万元。载畜量按照草场产草量由草原管理部门划分区域确定,饲养的牲畜少于等于草场载畜量的给补贴。

二、实行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。提高牧民素质,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牧民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工作。根据牧区实际情况,重点要对45岁以下愿意接受转移培训的牧民发放1500元的培训券,3年内有效,牧民自选培训机构、自选培训技术。培训券实行实名制,不得转让,一人只补贴一次。

三、对四子王旗朱日和军事训练基地实行补贴。四子王旗境内有三处军事用地,分别是神舟飞船主着陆场、北京军区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和乌兰察布军分区军马场,三处军事用地共占用天然草场2912.2平方公里,占牧区草场总面积的14%。这部分草场虽然对国家军事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,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。其中朱日和战术训练基地始建于1957年,现占地面积550.87平方公里(83万亩),区域内现居住牧民181户、1228人(其中蒙古族人口占1/3以上),畜牧业年度放养牲畜3.13万头。近年来,随着基地训练任务的不断加大,不仅限制了牧民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,而且破坏了当地草原生态,导致区域内畜牧业生产滞后,牧民收入明显低于训练区域外牧民,在这个事情上,牧民是做出了牺牲的,但仍有矛盾发生,今年就发生了牧民与部队战士较激烈的冲突事件,这一问题应该尽快解决。解决这一问题要长短结合,长期要迁移,短期则按当地的草场租用价,每亩2元,共占用草场83万亩,每年需166万元,把牧民的草场租用给军队进行军事训练。

四、在财政、发改委等综合经济部门配备熟悉农村牧区工作的蒙古族干部。现在国家研究“三农”的人多,对农区政策研究的比较到位。如退耕还林政策,不垒大户,退掉耕地种上林草,验收合格后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户,对农区生态恢复和增加农民收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牧区一些政策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,一方面是补贴少、项目少,另一方面是国家实施了一些项目,但效果不好。如退牧还草项目,四子王旗实施项目的牧户仅占牧区总户数的9.3%,绝大多数牧户没补贴,项目区有的牧户一年享受补贴十多万元,但项目5年结束,第6年又恢复放牧,生态象禁牧前一样。要从根本上解决“三牧”问题,必须在重要经济部门如发改、财政领导班子中配备熟悉农村牧区工作的蒙古族干部,在制定“三农”政策的同时,应研究牧区的特殊性,制定出适宜牧区发展的政策。

赵永华 鲍国辉 布和

 


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
发表评论
评论内容:不能超过250字,需审核,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。
用户名: 密码:
匿名?
注册